|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要闻要论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要论> 要闻要论  

  食品行业舆情热点解读
食品行业舆情热点解读

6月8日至6月14日期间,食品安全领域,围绕“'僵尸肉'被称是假新闻”事件舆情不断反转,是否存在“僵尸肉”的讨论陷入罗生门,随着更多事实证据的出现,官方的表态,舆论视角也更多的转向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严峻性的不争事实中。

  “互联网+餐饮”领域,“餐饮业扎堆尝试移动支付”引起业界关注,舆论认为移动支付是互联网时代的大势所趋,餐饮企业越早进入才能够抢占先机。媒体调查称食品傍上“儿童”身价即飙升,让网友大呼“花了冤枉钱”,家长呼吁政府有关部门能够针对儿童食品制定法律规定和规范标准,引导企业科学生产和研发儿童安全食品。此外,本周“保健品市场乱象横生”话题热度较高,网民不满情绪明显,保健品企业因为过度宣传、价格虚高、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等问题,使自己陷入信任危机,而近期政府部门系列相关政策发布和举措的实施,让网民有所期待。

  食品行业舆情热点解读

  1.“僵尸肉”陷入真相罗生门 网民称食品安全的严峻性不容否认

  近几个月来,关于“僵尸肉”的讨论从未停歇,在媒体聚焦“僵尸肉”如何流向人们餐桌,民众疾呼食品安全监管亟待加强之时。7月9日一则报道使得舆情出现反转,微信公众号“食品安全参考”发布文章《剧情扭转的时候到了:“僵尸肉”报道是假新闻》,记者通过罗列证据,并亲自致电湖南、广西相关职能部门,得出结论称“僵尸肉”报道是由“旧闻”不断嫁接、演绎而来的假新闻。“僵尸肉”或为假新闻迅速吸引了公众眼球,相关讨论热度激增。

  7月10日,“僵尸肉”是假新闻的报道迅速引爆舆论界。“僵尸肉”话题在微信、微博领域更是掀起了讨论热潮,除了质疑媒体职业操守,也有不少网民认为辟谣报道证据并不充足,“僵尸肉”是可能存在的。10日晚间,自媒体领域出现多篇文章,反驳“僵尸肉”是假新闻的报道,有文章针对记者洪广玉的观点进行了逐条的批驳。7月12日,新华社记者李丹回应“僵尸肉假新闻”事件,指出称“僵尸肉”是假新闻的报道缺乏客观专业性。此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海关总署、公安部关于打击走私冷冻肉品维护食品安全的通告》,被认为是官方回应“僵尸肉”争议。

  舆情的一转再转使得“僵尸肉”话题重回舆论漩涡。一时之间,媒体对事件开始梳理和总结反思、网民半信半疑,围绕“僵尸肉”是否存在,该话题始终处于舆情高热度范围。如同“僵尸肉”舆情出现一转再转现象,媒体评论也出现了同样的反转问题。7月10日“食品安全参考”称“僵尸肉”为假新闻后,媒体评论就主要聚焦于分析假新闻出现的原因、认为权威主流媒体应反思、要求对假新闻追责等方面,而7月11日至12日,随着各方的回应出现,媒体评论也渐趋多元化,要求相关媒体拿出证据,反思媒体的调查报道方式等成为评论主要内容。网民观点则主要集中在:指出食品安全问题是不可否认事实;认为“僵尸肉”确实存在;认为“僵尸肉”夸大其词;监管问题才是关键;对媒体专业性表示失望等等。

  “僵尸肉”事件不仅是媒体之争,更是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警示,舆论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何为“僵尸肉”缺乏权威定义,媒体报道一再反转导致公信力受损。不论是洪广玉对“僵尸肉”新闻的指责,还是李丹的反驳,都基于对“僵尸肉”不同概念的解释上,前者主要针对的是“过期三四十年”,后者则称过期几年的也为“僵尸肉”。媒体的自说自话使得“僵尸肉”话题陷入谜团中,进而导致公众的迷惑和不解。媒体报道缺乏详实证据、事实内容夸大、前后观点不一致等等都严重影响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众多网友对新闻媒体的专业性表示了失望,对他们在新闻报道中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表示了怀疑。从媒体的辩论以及网民的批评中,媒体应吸取教训:一是加强新闻报道专业性。不论是在文字使用的严谨性上,还是调查方式的科学公正性上,都需要秉着客观真实的原则。二是努力保持客观独立性,平衡各界声音。“僵尸肉”新闻曝光初期,就有网民对“战备储存肉”,“过期四五十年”问题表示了质疑,媒体却选择性的进行了忽略。此外,早在7月3日,光明网就在报道《四问“僵尸肉”:一条打私新闻为何引发网民恐慌?》中,对“僵尸肉”的概念、存在多少等都提出了质疑,这篇报道引用各界观点,并没有妄下定论,相比之下,洪广玉定论“僵尸肉”是假新闻的报道缺乏平衡性声音,激化了矛盾。

  网民热议媒体“互战”,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不满情绪爆发。“僵尸肉”话题引发网民热议,半信半疑、批评媒体夸大其词和缺乏专业性、感慨中国食安问题严峻性的观点都普遍存在。目前,舆论普遍达成一个共识,即过期几年的走私冻肉确实存在,但几十年的“僵尸肉”可能是夸大其词。与媒体“纠结”于“僵尸肉”是否存在不同的是,网民更早的跳脱于这个话题,上升至整个中国食品安全的问题。网络舆论场中,网民不满情绪积聚爆发。大量网民反问媒体和监管部门,过期几年的肉就不应该重视吗,即使没有“僵尸肉”就能掩盖地沟油、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吗。

  舆论对“僵尸肉”的关注折射出民众对中国食安问题的焦虑。食品安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三聚氰胺、地沟油、苏丹红等等食安问题消耗了公众的信任,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民众很难“就事论事”,他们甚至呈现出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心理。初期“僵尸肉”问题的揭露报道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民众对中国食品的不满情绪,因而声讨声此起彼伏。当有媒体称“僵尸肉”为假新闻时,也仍有众多网民表示怀疑,认为是洗白,并拿出冻肉、地沟油等证据批评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僵尸肉”事件已然加剧了民众的担忧,这层担忧一方面是源于食品安全本身,还有一方面是媒体报道的反复性让民众对媒体在食品安全问题监督方面的公信力充满不信任感。

  2.餐饮业扎堆尝试移动支付 方便快捷获舆论认可

  7月8日,北京肯德基全面开通支付宝付款,至此,共有超过1000家肯德基接通支付宝付款,该服务也将在肯德基全国的餐厅逐步推广。根据易观智库数据显示,2015年一季度,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28292亿元,环比增长率为5.18%。支付宝与腾讯财付通占据90%的份额。作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重点发力的生活服务领域,餐饮业已经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之一。

  《北京商报》分析认为,针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其能够推广的原因首先是移动支付已经日渐成为潮流;其次是移动支付速度快;此外还包括移动支付的手续费较低。但相比支付功能,餐饮企业选择移动支付更多看中的是其后续的衍生效应和引流作用。据肯德基方面透露,除支付合作外,肯德基还将和支付宝在品牌运营、营销活动、大数据运营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虎嗅网认为今天的“移动支付”,其实是一个企业的“营销平台”,低成本获取客户的“渠道”,“大数据”分析与营销的宝库。

  舆论认为移动支付是互联网时代的大势所趋,餐饮企业越早进入才能够抢占先机。此前,麦当劳也表示了在第三季度,麦当劳中国将试点手机下单和手机支付。肯德基、麦当劳站在“互联网+餐饮”前端,也给国内餐饮业带来了紧迫感,在移动领域上加快更新速度成为餐饮行业竞相部署的战略。

  多数网民在分享肯德基刷支付宝付款时表示方便快捷,也有小部分网民对安全性表示了怀疑。同时,网络中一篇《肯德基为何打死不接POS机,却愿意接入支付宝?》的文章流传广泛,解答了众多网民疑惑的肯德基进入中国28年不支持刷卡,为什么却和支付宝联姻。文章分析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POS机慢,影响用餐效率,支付宝速度更快;二是对营销大有好处,利于获取、挖掘用户数据和价值;三是支付宝具有良好基础,如支付场景多、刷卡费率低、用户量多等;四是品牌“姿态”在调整,“示好”潮人、年轻人。

  3.舆论呼吁加快制定儿童食品规范标准

  近日,记者走访市场,发现市场上儿童食品琳琅满目,却也乱象丛丛。《广州日报》报道指出,中国儿童食品出现三大现象:一是傍上“儿童”身价即飙升;二是成人、儿童食品界限模糊;三是一套营养标准走天下。

  媒体引用广东省食品协会专家范瑞的话指出,市面上所谓“儿童食品”并没有专门的生产标准,即使明确标注“儿童”字样或印有卡通的食品都只能按普通食品标准进行管理。“儿童”二字更多的是炒作的商业概念。国家有必要对儿童食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中消协也呼吁政府有关部门针对有关儿童食品制定和实施严格的法律规定和标准规范,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生产和研发更多适合儿童食用的安全、营养均衡的食品。《青岛日报》评论则呼吁消费者不能一味地被商家牵着鼻子走,而应该多些消费理性,多些科学态度。因此消费者在为孩子选购食品的时候,既不能盲目听信商家的一面之词,也不能以价格论食品的优势,否则不但多花了冤枉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有害无益。

  媒体的披露引发了网友大呼“花了冤枉钱”,不少网民都表示从不知道儿童、成人食品的管理标准竟然是一样。在市场上,与儿童有关的商品一直都是消费热点,虽然价格较高,但父母为了保证子女的安全都会选择儿童食品,这也成为唯利是图的商家推出所谓为儿童“量身定制”的食品。虽然一直以来,媒体和营养学专家都在科普相关知识,指出中国没有专门的儿童食品国家安全标准,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消费者的认识依然不足。从媒体角度来看,需要加强家长食品知识普及,让他们掌握必要的安全、健康饮食知识,学习根据产品包装和说明的成分和配料表来选择食品,不要盲目的听信商家宣传。从政府有关部门来看,则要加快推动针对儿童食品制定法律规定和规范标准,引导企业科学生产和研发儿童安全食品,满足公众的需求。从家长角度来看,应提高自身食品知识认知能力,学习了解产品营养成分,按照营养专家所称,多从日常饮食中摄入均衡营养。

  4.保健品市场乱象横行 虚假宣传遭诟病

  近日,全国不少地方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发出通知,进一步加强对以会议(讲座)等形式销售保健食品行为的监管。7月7日,国家食药监总局通报称,4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弄虚作假被查。7月8日,新华网首发报道《国家食药监总局:4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弄虚作假被查》,此后,环球网、中国网、中国食品科技网等都进行了报道和转载,相关话题热度提升。

  7月10日,《法制日报》报道《明星代言保健食品广告拟被禁止》,《经济参考报》报道《老年保健品市场:“骗术”升级 “概念”横行》引发舆论对老年保健品市场的重点关注。新华网、网易、搜狐、中国经济网等众多媒体进行了转载,话题热度攀至顶峰。

  一时之间,保健品安全和宣传问题成为热点话题,媒体刊文分析保健品市场的乱象,其中,老年保健品市场以及保健品广告代言问题成为重点关注对象。网民评论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抱怨和讲述长辈被欺骗购买保健品的经历,表达对保健品市场乱象和长辈不听劝阻的无奈。二是批评媒体和监管部门在保健品乱象中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致使企业违法成本过低,不良保健品广告宣传泛滥。

  保健品市场份额大,却深陷信任危机。近年来,保健品产业迅速发展,占据重要市场份额,而与此同时,过度宣传、价格虚高、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等问题,也快速的消耗了产品的信誉,使得整个行业陷入信任危机。从网民反馈来看,中老年群体对保健产品情有独钟,却也深受其害,网民的不满情绪较多,要求监管部门严厉打击不法商贩和企业的呼声高。

  骗局花招奇出,保健品市场渐成重点整治领域。本周,有关部门发布了保健品市场乱象问题以及一系列惩治的举措,使得保健品问题映入公众眼帘。不论是加强对以会议(讲座)等形式销售保健食品行为的监管,还是广告法拟禁止明星代言保健产品,都显示出监管部门在保健品市场上的发力,但舆论期待的是系列举措后能够真正达到整治效果。

  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品牌信誉度,成为保健品生产企业赢取未来市场的关键。随着公众更加保健品的安全性和功效性,更为理性的进行消费,以及国家监管部门不断加强整治,净化保健品市场。保健品行业必将朝着更为规范和健康的方向发展,对某些保健品生产企业来说,抓住行业洗牌期,提高保健产品的质量、功效、品牌信誉度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上一篇:习近平会见斐济总理姆拜尼马拉马
下一篇:习近平与玻利维亚总统互贺建交30周年 
 
点击排行榜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者联盟欢迎加入 报名信箱:zgshidai@126.com  

网站简介 友情链接 在线留言 网站管理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时代网  网址: www.sd-news.com  投稿信箱: zgshidai@126.com
国际互联网+时代新闻中心
Time generation new smell hair cloth heart
Copyright © 2007-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