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时代先锋

当前位置:首页 > 时代先锋> 时代先锋  

  守望大山的好老师张锦文
守望大山的好老师张锦文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张锦文37年的山区教师生涯,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他让人心疼,也让人敬佩。37年前的选择,是他勇于向未知挑战的无畏青春;37年的坚持,是他不向困难低头的坚毅和责任;37年钻研出专家称赞的教学方法,桃李遍天下,是他放弃大学梦,成为山区教师的另一种精彩。富强、文明的中国画卷中,张锦文们或许只是一枝一叶,但有了他们,孩子们就有了走出大山的勇气;山里的百姓有他们,心里就感到踏实;穷山沟富起来,也有了希望。
 1978年,17岁的张锦文正在高中读书,拍石头乡寨洼村的老支书找到他,请他回村当民办老师,给山里的孩子上课,一个月支付四块钱工资。老支书痛心地说,山里的百姓靠天吃饭、孩子辍学在家,原先的老师受不了苦,都走了;很多男人因为穷找不到媳妇,一辈子打光棍;孩子们没有文化,到大城市里照样找不到工作。老支书的话让张锦文震憾又犹豫,是留在学校继续就读,考大学?还是回村教书,让辍学的孩子学知识,有个好活法?思考再三,他下定决心:教书去,让村里的孩子实现上学梦,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改变贫穷的山村。这一教,37年过去,而他,也早已深深地融进了这片山沟沟。 

 

    张锦文背着行动不便的学生。条条山路,都看得见他流下的汗,记得住学生对他的情。图片来源:新乡文明网

1.人生何处不精彩  穷山沟里“迷”教书

 

张锦文用讲故事的方式给学生上课。图片来源:新乡文明网

    “孩子们,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山里的老王养了一群猴子,有一天他对猴子们说,你们每天上午吃三个玉米,下午吃四个玉米,猴子们不干大闹了起来。老王又说,不然这样吧,你们每天上午吃四个玉米,下午吃三个玉米,猴子们很高兴。” 

  “问题来了,大家想一想,如果把这个故事转化成数学等式,谁会写?”话音未落,已经有孩子高高举起手来。

  “3+4=4+3。”张锦文点名,一个孩子回答。

  “好,能不能举一反三,再列几个类似的等式。”

  “5+0=0+5”、“a+b=b+a”。

  “真聪明,已经有人抢答啦。”

  “如果总结一下规律,我们会发现什么?”

  “两个加数调换位置和不变。”

  “厉害,你以后就是陈景润,当个数学家。”张锦文兴奋地给孩子“点赞”,课堂沸腾了。

 张锦文把课堂融入到大自然中。图片来源:新乡文明网

  这是张锦文临时起意,用四年级下学期的课程内容给三年级上学期的孩子上课。张锦文个头不高、相貌平平,但一上讲台,就眉飞色舞,活脱脱换了一个人,不是严肃的教书先生,而像一个“老小孩”(学生如是说),领着一群小顽童快乐地做游戏、讲故事。在他的循循善诱下,枯燥的数学课像有一股神奇的魔力,吸引着孩子们探索未知。

  教学之初,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张锦文从微薄的工资里挤出钱订教材,边教边自学。一节课准备多个教案,一个效果不好,就用另一个。钻研教学,成了他唯一、最大的爱好。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套“不教而教、不学而学、自主快乐”的方法很快风靡全省,张锦文也成了数学教育“能人”,“河南省特级教师”、“河南省文明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多项荣誉称号也随之而来。他教出的30多名大学生、研究生,自己的一个博士儿子,一个硕士儿子,更是自己最大的骄傲。

  张锦文究竟有什么魔力?一些市县的家长慕名把家里爱逃课、打架、上网的小淘气送来,请张锦文“改造”。张锦文没有任何说教,只是把这些孩子带到离学校10多公里的自己家里免费吃住。孩子们衣服脏了,他就洗干净;头发长了,他给剪利索;功课哪里不会,他手把手耐心教。半年过去了,孩子们一个个变得品学兼优。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一个好教师对待自己的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品质教育取决于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无法通过语言传输,必须用行动传达。”张锦文的秘诀朴素又简单。

2.把爱都给学生 儿子是永远抹不去的疼

 

  “土房子,土桌子,里面坐着几个土孩子。”一句顺口溜道出了寨洼小学的简陋和艰苦。

  寨洼小学最早在南坡的一个山崖上,学校人手不够,张锦文身兼数职,既是校长、老师,又是炊事员、安全保育员。学校前面有一条季节河,一到汛期,河水猛涨,张锦文就背着学生一个个过河,背了好几年后,学校才搬到一处平地。夏天下暴雨,山道滑,孩子小,张锦文拉着孩子们的手,在山洞里避一会儿,雨停了再走;冬天下雪,满山满岭都是雪,没有一条安全的路,张锦文早早起床,将雪扫净,然后再接孩子们上学;山高路远,孩子们每天早上从家里带来干粮,中午,张锦文用三块石头支起铁锅,给孩子们做熟了吃。   

    “既然当了教师,就得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是他时时在心底说给自己的话。

  后来,邻村的学校没有老师,张锦文被临时抽调过去。每天带着干粮,从家到学校,往返12里山路。长年累月,心脏病和胃病找上门来。乡亲们说他是“铁腿”,是称赞,也是心疼。因为有太多的事情,别人看来不可思议,张锦文却义无反顾。

这样的山路,张锦文每天往返12里,乡亲们叫他“铁腿”。图片来源:新乡文明网 

  父母生病,他让妻子照顾,自己给学生上课;母亲临危,他依然在给学生上课;母亲病亡,他接到通知回去守灵。哥哥姐姐指责他、埋怨他,有什么比母亲去世还重要?张锦文痛苦流涕,在母亲的灵前罚自己跪了一个多小时,但他知道,就是跪几十个、几百个小时,也弥补不了心中的愧疚。“母亲生前是最疼我的,我却不能在她临危之际奉上自己的一点点孝心。但我别无选择,这辈子既然选择了教育,就要爱它。如果我的付出可以换来山里人的希望,我情愿付出更多。”

家长们说,张锦文不仅教会孩子们知识,还教会孩子们怎样做人。图片来源:新乡文明网

  星期天,张锦文带着妻子和儿子给学校拉课桌,第二天凌晨四五点,所有的课桌都放好后,他才发现儿子不见了。找到儿子时,儿子满身是血,右手紧紧揣在怀里,昏迷不醒。原来,搬课桌时儿子觉得肚子饿,跑到伙房找东西吃,没想到右手的四根手指被磨面机压断了,害怕父母责怪,就一个人躲了起来。虽然做了手术,但至今儿子的中指依然残断,其他手指僵硬。提起这个,张锦文就自责:自己一辈子愧对儿子,不能看儿子的手,这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疼!

  对家人“无情无义”的张锦文,在学生和村民眼中,却是另一幅形象

    11岁的赵浩然流着泪:“冬天的时候,我的手脚冻肿了,张老师和大娘拿热水给我烫,头发长了,张老师就给我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好好报答张老师和大娘。”

  村民李小红说:“张老师不但教会了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孩子们怎样做人,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老师,被我们学生家长公认为是我们这个沟道里的孔子。” 

3.哪里也不去 “爱拍石头人的善良,也爱拍石头人的贫穷”

 

  2003年合点并校,张锦文来到了拍石头乡学校。除了上课和担任班主任工作外,还肩负着学校教研课改的领导工作。他如往常一样繁忙,忙的不仅仅是教书,还有乡亲们的柴米油盐。

  农忙时节,张锦文帮老乡背化肥,老乡没有钱,他就掏自己并不富裕的腰包。老乡生病了,他帮忙买药,给老乡讲吃药的方法。村里并没有几户人家,但大家都把张锦文当成自己的主心骨,大事小事都找他。

  繁忙、穷困的日子过了37年。张锦文当年的高中同学早已纷纷考上了大学,如今,有的做了官,有的成了商人。只有他,还是一个家徒四壁的山区教师。

张锦文为师生们做报告。图片来源:新乡幼儿师范学校网

  但是,他后悔了吗?外甥升任教育局局长,周围人羡慕地说:“老张要出山了。”张锦文淡然一笑:“我哪也不去,教育已经融入我的生命,山里的孩子更需要我。”

    是的。寨洼村的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一位学生家长说:“俺家三个大学生都是他教出来的。俺兄弟、妹妹家的孩子也都是他教出来的,合肥、上海哪儿都有。”

  寨洼村副书记刘建新说:“张老师来这里教学之后,学生学会了很多知识,也学会了做人。很多孩子考上了大学,没有考上的,也做了生意。村里整体素质和面貌也都改变了。”

  如今桃李满天下。每到节日,收到学生们从各个地方给他送来的问候和祝福,张锦文眼里总是泛起泪花……

  一名在北京工作的学生听说张锦文入选“第四届河南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候选人”,激动地写下这样几句话:“作为他的学生,既感到偶然也感到必然,因为没有他中午给我在学校做饭、没有他下雨天背着我上学,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

  教师节,张锦文发言:“我爱拍石头的小草,也爱拍石头的花丛;我爱拍石头人的善良,也爱拍石头人的贫穷;如果我老了不能教课了,我会在拍石头的山顶上高撑一副巨联——我骄傲,我是一名山区教师!”

  这些,就是他留在这里最好的答案。

    (本网根据《守望深山30余年的好老师》《守望深山铸师魂——记拍石头乡中心小学教师张锦文》《张锦文:大山里的教育痴人》《大山里的坚守》等稿件综合。感谢河南文明网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张锦文37年的山区教师生涯,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他让人心疼,也让人敬佩。37年前的选择,是他勇于向未知挑战的无畏青春;37年的坚持,是他不向困难低头的坚毅和责任;37年钻研出专家称赞的教学方法,桃李遍天下,是他放弃大学梦,成为山区教师的另一种精彩。富强、文明的中国画卷中,张锦文们或许只是一枝一叶,但有了他们,孩子们就有了走出大山的勇气;山里的百姓有他们,心里就感到踏实;穷山沟富起来,也有了希望。

(责任编辑:原茵)

上一篇:“好干部”雷电
下一篇:“好村民”郭长顺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者联盟欢迎加入 报名信箱:zgshidai@126.com  

网站简介 友情链接 在线留言 网站管理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时代网  网址: www.sd-news.com  投稿信箱: zgshidai@126.com
国际互联网+时代新闻中心
Time generation new smell hair cloth heart
Copyright © 2007-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