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历史·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记忆> 历史  

  父亲的信——1970年
父亲的信——1970年
作者/思歌藤的故事
1970年6月18日
禹辰吾儿:
于5月23日给你的信不知收到否。……于5月27日收到你的来信,寄来的布票25尺我已兑换天津地方布票,准备给你做一身棉衣回家时穿。你最近的个子长了没有?胖了吗?你尽可能的给我们拍一张照片寄来,棉衣按你大哥身量制作怎样?
……
5月21日给你寄去几本活页文选,不知收到否。
6月10日突然收到你寄来的50元现金,但至今还不见你的来信。这50元钱来源我们还莫名其妙,你是否又借钱了还是你节省下来的给我们寄来的。我们看到钱,心情非常激动难过,不免又回忆起你们在家时的景象,但不知你们近来长得是怎样的形象。
你已到牧区一年多了,你们现在是否成为社员了,你们现在的待遇是怎样的,生活和过去有无区别,我们还很不了解。
前十几天,我们听到你校同学张勇在牧区放马群时不幸牺牲了。消息其说不一,有的说是被马踩死的,有的说护马群被狼咬死的,你校的负责人和张勇的家属已去牧区办理善后,实际经过来信讲一下。
......
最近你接到你二哥来信了吗?
               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父字
                                       70.6.18
注:活页文选,是文化大革命中由政府机关出版的一种小册子,它汇集了新近发表的中央文件和一些文革动态,是当时人们必看的一种读物。  
关于张勇的死,没想到消息这样快就传到了天津,甚至比我知道的时间还要早。也就是说,张勇刚刚发生意外,42中知青的家长们就得到消息了,只不过死亡的原因多为猜测。而我是在张勇牺牲大约一个多星期后才从一位来仓库办事的知青朋友口中知道张勇出事了。那时我在大队仓库放趴虎子(改良的种羊),距离张勇出事的克尔伦河有七、八十里之遥,地处偏僻、消息闭塞,所以没有亲身参加打捞张勇遗体的战斗。父亲写这封信时,张勇牺牲刚刚半个月。那时知青家长们是经常相互串联的,谁家的孩子回来了,出了什么事情,大家很快都会知道。关于张勇的死因,最初在家乡竟然传说被马群踩死或被狼咬死的,这倒有些出人意外。其实,关于张勇之死,因为当时没有目击者,至今也是一个未解之迷。传统的说法是她因抢救落入河中的羊儿而牺牲,其实这也是比较牵强的一个推测,是不符合事实的,这在许多的知青回忆录中都曾提起过。比如张勇最亲密的战友周萍在“蹉跎岁月忆张勇”中这样描述过:“1970年6月3日中午……远远望去她的羊群在河边徘徊,却不见她的身影。正在我着急不知所措时,我们队里的老梁和老陈大哥骑着马匆匆向我跑来,紧张地说:张勇不见了,衣服和马杆还在河边。我一听这话,马上联想到我们的约定和她那群没有主人的羊群在河边徘徊的情景,脑袋一炸,立刻冲向河边……”
张勇生前的战友张何平在他的“假如张勇还活着”一文中也写道“那时,对张勇牺牲的情景主要是根据现场的情况特别是烈士生前的言行推断的”。一位署名希日胡的知青朋友在“梦中的故乡”一文中这样写道:“第二年的六月三日,静静的克鲁伦河夺走了她的年青的生命。她死的时候没人在附近,只有她的一群羊在吃草。当时为了鼓励全国千百万知识青年继续在农村干革命,宣传部门大力报道张勇为了抢救掉进河里的羊群而英勇牺牲的事迹,并追认张勇为烈士。其实在河边放过羊的人都知道,羊天生会游泳。再说克鲁伦河宽50米—60米,水流量每秒1米—1.5米,任何一只羊也不会淹死的。”
40多年前,那是一个崇尚信仰、英雄辈出的时代,所谓时代造英雄也是这个道理。那时的确需要一些英雄、模范、榜样之类的先进人物来激励青年人心甘情愿地投入革命事业,而且习惯性的思维注定了唯有能做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事迹的那种人才可以称之为英雄,比如;欧阳海救列车,刘英俊拦惊马,王杰舍身救战友、麦贤德重伤不下火线等等。当年知青中被列为英烈第一人便是跳入激流、抢捞木材而牺牲的上海知青金训华,继之便是张勇。假如张勇不是因为救羊、抢救集体财产而死,那就不可能会作为英雄人物而被广泛宣传,甚至不会被追认为烈士、追认为共产党员,很可能会像那些因山火、因天灾而献身的知青们,默默地将自己的生命留在了异乡。作为一起到草原的知青战友们谁也不愿意张勇不明不白、无声无息、白白地死掉,所以接受当时的决定是明智的选择。应该说,张勇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知名的知青杰出人物,除了时代的需要和她本身是一个好青年之外,还和广大草地知青、她的战友们的强烈要求、努力争取、当地政府和牧民的淳朴以及公安机关(因为当时知青中曾高度怀疑张勇被害、要求揪出凶手,而当时的条件又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死亡原因鉴定)作出了一个积极的结论等有很大关系,它是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实我觉得张勇更像一个雷锋式的人物,她的积极进取,乐于助人,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自觉地接受贫下中牧再教育,自愿地在艰苦的放牧生活中经受锻炼,都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当年的草地知青们公认的,作为知青的榜样她称之无愧,所以直到今天大家也没有忘记她。
上一篇:70年前的记忆究竟是怎样的
下一篇:知青岁月:看大戏  
 
点击排行榜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者联盟欢迎加入 报名信箱:zgshidai@126.com  

网站简介 友情链接 在线留言 网站管理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时代网  网址: www.sd-news.com  投稿信箱: zgshidai@126.com
国际互联网+时代新闻中心
Time generation new smell hair cloth heart
Copyright © 2007-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