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当代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当代教育> 当代教育  

  孔子问天上有几颗星?小孩回答后,孔子即拜他为师
孔子问天上有几颗星?小孩回答后,孔子即拜他为师
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一个7岁小孩回答后,孔子当即拜他为师

在历史上,孔子以不耻下问、勤学好问而著称,他曾拜一位七岁童子为师,令人啧啧称奇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关于孔子拜项橐为师的事迹,在众多古籍中早有记载,比如东汉成书的《论衡》中,在第26卷“实知篇”中,就有“项托年七岁教孔子”的记录,其中项托即为项橐

在西汉编纂的《战国策》中,也能看到项橐的事迹。

战国时期著名的神童甘罗在自告奋勇要承担重任时,曾被人质疑,甘罗就引用项橐的事迹说:“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指出当年项橐七岁就可以成为孔子的老师,已经十二岁的自己自然也可以承担重任。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早在汉代关于春秋战国历史的记载中,孔子拜项橐为师就已经被作为信史流传下来。

到了宋代王应麟所著的《三字经》,也将孔子拜童子项橐为师的事迹编入:“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三字经》朗朗上口,容易背诵,自从成书以来,就是历朝历代童子启蒙的主要读物,在一代又一代童子的熟读背诵中,孔子和项橐的故事深入人心,成为了谦虚好学的典范事例。

那么,孔子这样一位名垂千古的儒家宗师,怎么会真的拜一位七岁童子为师,这其中又有着怎么样的有趣经过?

这一切又要从孔子所处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背景说起了。

孔子大致生活在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当时的中国大地正处于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转型时期,周朝王室的统治力已经大幅衰减,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各地诸侯国并起,呈现一种群雄争霸的的局面。

社会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各地诸侯国之间的竞争,让这一时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各种学术门派开始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就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最为耀眼的思想家之一,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成为了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学派,后人曾如此评价过他:“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从孔子的历史地位我们就可以看出,如此一位儒家宗师,竟然会拜一位七岁童子为师,是一件多么值得诧异的事,后人在对此事的评论中,除了对神童项橐的赞叹外,更多的人则都感叹孔子好学勤思、不耻下问的求学态度和虚怀若谷的胸怀气度。

孔子拜项橐为师一事,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广收门徒的时候。

孔子除了是创立儒家学派的思想家以外,还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家。

上古时期,中国就很注重教育,周初时周公就制定周礼,兴学设教,在周室衰微之后,各诸侯国为了增强国力,都是大力推行教育政策,着力吸引和培养人才,一时间,各国私学大兴,养士成风,进一步促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大繁荣。

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孔子,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他广收弟子,加以教诲,以学识渊博而名震诸国,之后孔子为了增长见识,又率弟子周游列国。

>周游列国,拜七岁童子为师

周游列国时,孔子已经因为学识而享有极高威望,但孔子并没有因为世人的极力推崇而骄傲自满,而是更加谦虚谨慎,一路上勤学好问。

比如《列子》中就记载着孔子东游见到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当时孔子在路边,看到了两个小孩在争论不休,孔子十分好奇,就上前一问究竟。

原来两个小孩在争论一天当中太阳什么时间离地上的人们最近,一个小孩说早上日出时太阳离人近,中午太阳离人远,另一个小孩的观点则刚好相反,认为日出时离得远,中午是离得近。

两个小孩对自己的观点都有着合理的解释,一个小孩认为日出时太阳跟车上的盖子一样大,等到了中午时,太阳只有盘子那么大,东西都是离得近的时候大,离得远时小,所以日出时太阳离得近中午时太阳离得远。

另一个小孩则说,早上日出的时候,天气十分凉爽,但到了中午的时候,天气炎热,如同把手放在热水里一样,难道不是因为太阳早上离得远,所以凉爽,中午离得近所以炎热吗?

这两个小孩各有各的道理,振振有词辩论不休,孔子在旁边听了也难以下定论说谁对谁错,反而被两个小孩一起嘲笑,说人们还都传说孔子知识渊博。

这则故事中,孔子虽然是被嘲笑的一方,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学识渊博的美名已经传遍各个诸侯国,连路边小儿都知道,还有就是孔子一直奉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学宗旨,能坦率面对自己知识的不足,不会故作高深或者巧言掩饰。

孔子周游列国,既是为了宣传他的思想,广收门徒进行教育,同时是他增长阅历,学习各种不同知识的过程。

在关于孔子的记载中,有很多孔子向他人学习的记录。

比如孔子跟苌弘学过音乐,跟师襄学过瑶琴,还跟老子学过《周礼》等等,无论别人地位高低,只要真的有一技之长可供孔子学习的,能让孔子取长补短的,孔子都会虚心求教,不会在意是否会因此影响自己的名声。

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所谓能者为师,无分长幼,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而成就了万世师表的美名。

正因为如此,孔子拜七岁神童项橐为师的记载,看似不可思议,但结合孔子一向以来的求学作风和为人品的,其实并不令人奇怪。

那么孔子是在何处遇到项橐的,普遍认为孔子是在周游列国时,在离开陈国的路上偶遇他的。

据说,当时孔子在路上偶遇一个童子,这个童子在路边嬉戏,用地上的泥土在道路上搭了个小小的城池。

孔子想要驾车通过,正好这童子和他所搭的小土城把道路挡住了,孔子就让这个童子让一让路。

不料这个童子说起话来很有一套,竟然当场反问起孔子来,是城该为车让路,还是车应该绕城而过。

如此的反问,可以算得上的狡辩了,但孔子却对这名童子的机智十分赞赏,真的驾车绕过小土城而走,还留下了后生可畏的感叹,而这名童子就是项橐。

除了这则记载以外,关于孔子相遇项橐的事迹,还有着另外一个版本,那就是孔子先遇上的,是项橐的父亲。

孔子在带领弟子周游各国是,在路边遇到一个农夫,孔子一时兴起,随口问那位农夫,在田地里劳作如此繁忙,有没有算过自己每天要举起锄头几次。

农夫听了以后十分惊讶,一天劳动下来,不知要举起锄头几次,这又怎么算得清楚,谁又能回答得上这样的问题?

就在这时,农夫的孩子出来回答了,他跟孔子说,我父亲天天在这里锄地,当然知道每天要举起锄头几次,那么你每天出门都要坐马车,你也一定知道马蹄每天抬起来多少次吧。

孔子顿时无言以对,这名农夫的孩子自然便是项橐了,他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遇到问题能举一反三,无师自通,在当地有着神童之名。

孔子经过这番对答,觉得项橐这个孩子确实聪明过人,就想再考考他,没想到项橐说想再考他可以,要两人各出一道题考对方才公平,谁答不出来就要拜对方为师,还要行正式的拜师之礼。

孔子答应了下来,两人互相出题,孔子先问项橐:你可知道天上有多少颗星辰,地上又有多少五谷。

天上繁星不计其数,地上的五谷也是一样,这个问题,从古至今,可能谁也答不出来一个准确的数字,但这可没有难倒有神童之名的项橐。

只见项橐不慌不忙地答道:“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

这个有理有据的回答一下子震住了孔子,孔子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这个问题就算项橐过关了。

接着轮到项橐出题了,项橐问了个简单而又刁钻的问题,那就是人的眉毛,共有几根毛发,下可把孔子问住了,他只能甘拜下风,承认自己答不出来。

互相考较问题后,孔子遵守承诺,真的设好香案,按照当时的礼仪,恭恭敬敬地拜项橐为师。

从此之后,孔子拜七岁童为师的故事,就流传了下来,后人在记录这则轶事时,既感叹圣人孔子的胸怀和气度,也对项橐的聪明机智赞叹不已。

关于项橐出题考住孔子的经过,民间一直流传着许多传说,他考住孔子的题目,除了最为可信的眉毛有几根这个版本外,还有着很多不同的演绎。

比如有人曾注解两小儿辩日,认为项橐就是辩日的两小儿之一,考住孔子的就是太阳远近的问题。

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叫项橐三难孔夫子,里面说项橐连出三道难题,考住了孔子。

在故事中,项橐先是问孔夫子为什么松树四季常青,孔子说松树心实耐冷,项橐马上反问那什么竹子内心中空,也能四季常青呢。

接着,项橐又问孔子为什么嘛小鸭子能浮在水面上,孔子说因为鸭子的脚是方的,项橐马上抓到漏洞,说乌龟的脚不是方的,为什么也能浮在水面。

最后项橐问孔子鹅的叫声为什么这么响,孔子回答说因为脖子长,项橐就又反问说那为什么蛤蟆和青蛙脖子短叫声也响,三个问题都考得孔子无言以对。

从这些民间故事的流传中,可以看出项橐伶俐机智,能言善辩的形象可谓是深入人心,那么历史上真实的项橐是何方人士,他在七岁遇到孔子后,后来又有怎样的经历?

>项橐的来历和结局

孔子遇到项橐的地方,根据比较可信的考据,应当是在春秋时的莒国境内,也就是今天山东日照市境内。

日照自古以来的县志典籍中,关于孔子到此拜项橐为师的记载和传说一直很多。

比如清朝的《日照县志·山川》中记载:小儿山,县西南八十里,世传难孔子小儿故里,下有小儿庙。下面还有相应注解:项橐七岁为孔子师。人物考为袁家庄人,即是此也。

根据这则记载,项橐是日照袁家庄人,在项橐降生的周边村庄,有很多关于这位神童成长过程的故事传说流传至今。

根据学者们的统计,日照流传着的神话传说中,比如 “圣公捉妖”、“圣公乞雨”、“圣公讨签”、“项橐托梦”、“项橐显灵”、“项母避难”、“凤凰楼子”、“神泉水香”、“金鸡报晓”等,都和项橐有关,这些民间传说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项橐虽然少年成名,但可惜后运不佳,目前的考证中,普遍认为他年少时就因故去世,关于他的死因,民间同样流传着很多奇妙的说法,比如他成名后,齐国派人请他前往齐国效力,项橐不从被杀,死之前还有一番几乎死而复生的神奇事迹。

在日照市境内的西南部,有一座圣公山,据说是项橐被害的地方,众人在此各执祭牌对着尸体祭拜,称其为“小儿神”,之后为了纪念这位神童,圣公山上修建了“小儿神庙”,庙中供奉着项橐的神像,圣公山因此又被成为小儿山,山上的小儿神庙一直香火很盛。

那么,项橐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根据现在比较可信的记载,在孔子走后,项橐入学后勤奋读书,更是名扬天下,齐、鲁、晋、楚、吴等国,为了争夺人才,都来邀请他前往居住。

此时正值春秋末期的动荡年代,项橐不愿离家远行,虽多国相邀,始终不就,结果这些诸侯国就诉诸武力,派出士兵前来强逼。

项橐害怕被抓去,就藏身在山洞之中,终日惶恐度日,最后因病治疗无效而死。

他去世的年轻,有各种不同的记载,大致在十岁至十一岁之间,死后被称为“小儿神”则是公认的说法。

比如明《广博物志》记载:“项橐,鲁人,十岁而亡,号‘小儿神’。”

东汉王充《论衡》中则记载:“云项讬七岁,是必十岁;云教孔子,是必孔子问之。”

《三字经》的丁军杰编译本中则有注释:项橐,春秋时代鲁国人,7岁为孔子师,11岁死亡,人称小儿神。

一代神童,可惜就如此英年早逝。

                                                            编辑    肖雯

上一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交响音乐会在京举行
下一篇:年仅38岁,国防科技大学副教授冯旸赫因公牺牲 
 
点击排行榜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者联盟欢迎加入 报名信箱:zgshidai@126.com  

网站简介 友情链接 在线留言 网站管理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时代网  网址: www.sd-news.com  投稿信箱: zgshidai@126.com
国际互联网+时代新闻中心
Time generation new smell hair cloth heart
Copyright © 2007-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