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历史·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记忆> 历史  

  乔石子女谈父母相识往事
乔石子女谈父母相识往事
纪念文集《郁郁乎文哉——怀念郁文》近期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封面由乔石同志亲笔题写,内容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收录了郁文同志上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联合晚报》当记者时写的新闻稿,

1990年,北京。乔石、郁文夫妇与子女。左起蒋小明、郁文、乔晓溪、乔石、乔凌、周进。

【人民出版社已独家授权人民网读书频道进行连载,禁止其它网站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出版社联系】

纪念文集《郁郁乎文哉——怀念郁文》近期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封面由乔石同志亲笔题写,内容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收录了郁文同志上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联合晚报》当记者时写的新闻稿,以及后来发表在各种文集、报刊上的文章,下编是乔石与郁文的子女以及亲朋好友们怀念郁文的纪念文章。书中还收录了许多珍贵的老照片,包括1949年郁文与朱德同志合影,1994年乔石70寿辰所拍全家福等。

我们的妈妈(代前言)

蒋小明 乔凌 乔小东 乔晓溪

光阴似箭,转瞬妈妈离开我们已经两年了。编辑了近两年的纪念文集终于可以付梓了,它寄托了我们对妈妈的思念和敬仰之情,它是我们献给妈妈逝世两周年的奠礼。

这本纪念文集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收录了妈妈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联合晚报》当记者时写的新闻稿,以及后来发表在各种文集、报刊上的文章。下编是我们子女和亲朋好友们怀念妈妈的纪念文章。这些内容,也许多多少少可以反映出妈妈在各个时期的人生旅程,从不同的视角展示出妈妈一生的心路历程。

妈妈出身于江南的一个耕读之家,祖祖辈辈勤劳农作,至祖父时又经营国药,家道小康。这是一个有着重视教育的传统家风的家族,一代代适龄的儿童,不分男女都会进入学堂学习,其中的佼佼者立读书报国之志,抱着浓浓的家国情怀,走出乡村,走向城市,或投身政界,或兴教办学。近代则有更多的族人投身于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和共产主义事业。妈妈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沐浴着如此家风,她不可能成为贪图安逸的、娇弱的“富家小姐”,她注定要沿着家族中先辈们的足迹从家乡走出。

1944年,在日寇铁蹄践踏家乡之后,在受够了多年流亡求学、颠沛流离之苦以后,正是青春年华的妈妈怀着对国家命运深深担忧的心和强烈的责任感,进入了新四军的浙东抗日根据地,加入了共产党,她的人生从此开始了全新的旅程,也开启了她一生中最为光彩照人、紧张愉快的战斗生活。

在四明山抗日根据地,不满二十岁的妈妈“睡地铺,吃地瓜老咸菜”,艰苦备尝,也感受到了奉献与牺牲的悲壮。但她的精神是奋发的、昂扬的。经历了苦闷与彷徨,追求理想的她见到了光明,找到了目标。在她的身边有着一批同样年轻的、朝气蓬勃的同志。那时她的生活、学习总是伴随着歌声。当她晚年时,我们惊愕地发现她突然喜欢上唱歌,经常带领身边的小青年引吭高歌,其中多是抗战老歌,这应当是她对年轻时那段战斗生活的回味与眷恋。

抗战胜利后,党组织将她派到上海,希望她能利用在国民党政府中工作的家庭成员和社会关系为党做地下工作,这一安排的确为她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舞台,她因此有了更加精彩的人生。到了上海之后,她一边进入之江大学学习,组织并参加学生运动;一边考入中共地下党主办的《联合晚报》,做了记者。这家报纸的“老板”和同仁大半是共产党员和左翼人士,所以,《联合晚报》就成为党联系爱国民主人士和动员社会各阶层反内战、要和平的舆论阵地。妈妈十分喜爱记者工作——她中学时代就显露出好读书、爱写作的特质。很快,她轻捷干练的身影便出现在上海街头,一篇篇笔锋犀利的时政短评和对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的生动的采访报道相继刊登在《联合晚报》上。她后来告诉我们说,那时她常常在完成采访后返回报社的途中,在电车上便急就成文,一到报社就交付排印,随即发表。从本文集所收集的她当年为《联合晚报》所写的各类文章可以看到,它们既契合当时党的中心任务又遵循新闻规律、富有新闻灵性,因而受到读者普遍的喜爱。接受过她采访的郭沫若先生曾称赞她为当时中国“最有前途的青年女记者”,后来还手书赞词相赠。

上一篇:蒋介石为何要拟10份遗嘱 究竟是为交代何事?
下一篇:忆冼星海:六天六夜写出《黄河大合唱》 
 
点击排行榜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者联盟欢迎加入 报名信箱:zgshidai@126.com  

网站简介 友情链接 在线留言 网站管理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时代网  网址: www.sd-news.com  投稿信箱: zgshidai@126.com
国际互联网+时代新闻中心
Time generation new smell hair cloth heart
Copyright © 2007-2023